体育中考分值提升,会变成“应试体育”吗?
问:提高成绩,需要找培训机构吗?
毛振明(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体育学科首席专家):体育教育的主战场一定是在课内。现在,国家对体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体育老师也会更努力地加强体育课的教育和教学。当然,这需要一套更科学更完整的体育内容和方法体系的支撑,包括:以“体育走班制”为核心的“可选择性的专项化教学”内容与方法、学生课内外身体锻炼内容体系与方法、学生公共安全和运动安全教育内容与方法、富有特色的校内学生体育运动竞赛内容体系等。有了这些内容与方法的保障,学生的力量、耐力、灵敏、速度和柔韧等素质也会得到很好发展,他们在中考中取得理想成绩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同时,学校开展“三操+社团+展示+竞训”的体系化课间训练,“特色跑操”等创新活动有机融入课间训练中。课间体育锻炼与文化课学习一动一静,相得益彰。学生文化成绩不断提高的同时体育成绩也逐年攀升。
2追求8-1>8,达到身心两健,内外兼修
问:学习已经很紧张了,锻炼时间从哪里来?潘建芬(北京教育学院体育与艺术教育学院教授):孩子体育锻炼的时间,一从学校安排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中来。孩子只要保证在学校上体育课和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体育活动(如跑操、课间操、课外活动),就可以基本保证每天1小时或更长时间的体育活动,但锻炼的效果和强度取决于学校体育教师的安排设计和孩子自身的投入参与。二从提高完成作业的效率中来。在不改变现有学科作业的基础上,如果孩子每天或隔天有必须要参加的锻炼,孩子就能学会根据每天学习科目和留作业情况合理安排锻炼的时间,就会抓紧时间完成作业,只要保持相对固定,孩子就能常态化。三从减轻课外班负担中来。如果孩子没有或仅有个别科目的课外班,就不存在学科学习和体育锻炼的矛盾。对多数孩子来说,只要减少一个课外班,就有每周2次参加课外锻炼的时间。四从家长的坚持中来。多数时候孩子没有体育锻炼的时间,是因为家长没有时间接送、家长没有时间陪伴、家长坚持不下去了,如果家长本身对体育自带热情,只要家长把孩子锻炼的时间安排出来,把陪孩子锻炼当成家庭里的头等大事,孩子就有了体育锻炼的可能。因人而异,尊重个性化选择
问:体育进入考试体系,是否走上应试教育之路?如何平衡兴趣与考试这之间的关系?毛振明:当初,体育进入中考时,有人称其为“以毒攻毒”,我觉得这个说法未必准确,但大概意思是对的。体育中考会造成一定的体育应试现象,会带来一些强迫性,但其功效却是增强了体质,减缓了学业的负担,增加了户外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们的“身心两健”。因此,这个“毒”是一味好药、特效药,可以治初三学生完全不参加体育锻炼、体质严重下降的这个“更大的毒”。我是当年全国体育中考试点的具体推动者之一。当年试点中考体育,与其他教育行政部门进行中考意义的解释时,我们经常说中考体育是一种“地位考试”,目的是让大家重视体育、重视学生体质。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发展都是有窗口期的,如柔韧度发展时机就是在5-12岁,力量、灵敏度发展时机在6-12岁,这时候不发展,学生的身体就耽误了。因此,必须加强体育锻炼。内容:《光明日报》(2020年11月18日13版)
图片:新华社、中国青年报等
责编:张永群
编辑:张雪瑜 王远方
- 上一篇:没有了
- 下一篇:剑桥大学前主考官:满足这"四大要素"的留学生最受欢迎